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德瑞克.朱伯特、贝弗利.朱伯特夫妇是著名的野生动物纪录片的制作者,在长达30年野外动物生活的拍摄生涯中,拍摄了25部震撼人心的纪录片,8次获得艾美奖。
有人曾这样问朱伯特夫妇:当肉食动物在捕杀弱小动物时,你们也眼睁睁地看着,不去帮忙吗?朱伯特夫妇回答:是,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无动于衷”。
根据材料所引发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论说文。
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材料:
当今世界已然进入网络化的大数据时代。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移动设备技术的高度发达及其与人的高度融合,产生了爆炸式增长和高度复杂化的数据集合。这些规模超乎想象的,无法“在可容忍的时间内”,用当下IT技术和软硬件工具对其进行感知、获取、管理、处理和服务的大数据,具有体量浩大、模式繁多、生长快速、价值巨大但密度很低的特点。这种全面、多元的大数据隐含着巨大的政治、经济、社会价值,已引起各行各业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大数据时代正在成为国家和政府层面的发展战略。大数据时代不仅是一种海量的数据状态及其相应的数据处理技术,更是一种思维模式、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一个影响整个国家和社会运行的基础性社会制度。在社会治理创新实践领域,大数据的全数据分析能力正在为治理创新、政策创新、实践创新提供更为充分的技术支撑。
大数据将为人类的生活创造前所未有的可量化的思维视角,通过把大数据及其背后的相关性联系,人们完全能够做出正确的决定。《纽约时报》在2012年2月的一篇专栏中指出,“大数据”时代已经降临,在商业经济及其他领域中,决策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而做出,而非基于经验和直觉。尤其是“互联网”的兴起,人们与感应器、显示屏等数据及设备的日常交流不可避免,以至于有人预言,感应器和互联网连接也在将“沉默的”设备转变为强大的预测和猜测设备,它们收集的数据可以与来自其他设备和数据库的数据整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新的信息成果,这些成果的价值可能远远高于那些生成基础数据的设备的价值。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在创造大数据的历史过程中,每一个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剧作者”。“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在创造网络大数据的同时,人们也被网络大数据所改造。
大数据正在因其独特的社会价值而触发了社会道德的技术化创新潮流。尽管大数据存在着隐私和安全、数据获取、数据准确性、数据利用与管理问题,在目前社会治理实践领域,大数据是人们治理社会的技术路径,还是人们治理改造的可能对象,尚存在理论纷争和现实困境,但是大数据正在毋庸置疑地影响着人们的认知视野,并将进而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网络社会的大数据化对社会治理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在科学化、程序化、专业化、系统化等方面提供了更具技术性的支持。社会道德治理创新是一个观念变革、政策选择、政策实施与检测的完整体系。其中大数据承担了数据挖掘、政策支持、技术实施等功能。大数据管理及其应用的现状表明,通过掌握和利用大数据资源,可以有效地实现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过程的透明化、治理行为的数据化。重视大数据资源发掘和技术应用,以大数据实现社会道德治理现代化,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和时代要求。
(摘自《大数据时代社会道德治理创新的伦理状态》)
问题:
材料:
苏老师班里有不少留守儿童,经常不能很好地完成作业,她三令五申之后,还是有几个学生没有多大改变,最令她生气的是学习委员晓玲,也有两三次不交作业了。
晓玲今天又没交作业,苏老师把晓玲叫到办公室,厉声责备道:“你怎么也这样?”晓玲不安地说:“老师,我……”“我什么我!今天放学不许回家,不完成作业,你的学习委员也别当了!”晓玲哭着跑了出去。
下午上课时,苏老师看到晓玲座位空着,便问道:“晓玲呢?”“她哭着走了。她说不读书了,得回去照顾爷爷。”苏老师听后惊异地问:“怎么回事?”晓玲同村的一个学生回答说:“她爷爷的腰受伤了,只能躺床上。”苏老师后悔没听晓玲解释。
放学后,苏老师来到晓玲家,只看到躺在床上的爷爷。知道了苏老师的来意后,老人说:“家里平时就我们爷孙俩,我干活,她做家务。现在我伤成这样,可苦了她了。”眼前的情景让苏老师既怜悯,又自责。
一会儿晓玲回来了,看到苏老师,很诧异。苏老师迎上前说:“我错怪你了,对不起!”“老师,不怪您,可我没法上学了。”苏老师赶紧说:“学一定得上,有困难,老师和同学们都会帮助你的。”晓玲如释重负,笑着对苏老师说:“谢谢老师!我会好好学习的!”
问题:
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材料中苏老师的教育行为。(14分)
材料:
周末我带学生去郊游,在一片野花丛中,同学们纷纷谈论着自己喜欢的花。这时全校闻名的“调皮大王”小强大声说:“老师,我最喜欢的花是荆棘的花,荆棘虽然全身长满了刺,但它的生命力最旺盛,而且刺丛中还能开出美丽的花儿呢!”他的话遭到了一些同学的反驳。
“你们就看到它的刺了!你们仔细看看人家刺中也有花,也值得我们去喜欢呀!”
平时从不受欢迎的“调皮大王”,见到同学不赞同他,便据理力争。
“刺中有花!刺中有花!”小强的话如一股电流触动了我的神经,赏花与育人不也同样吗?
我激动地走到小强身边,搂着小强的肩对同学们说:“小强说得有道理,荆棘虽然浑身是刺,但是它刺中也有美丽的花,我们不能只看到它的刺,就看不到它的花啦。我们对待其他同学也应像赏花一样,特别是对缺点多一些的同学,更应该正确看到他身上的闪光点。‘花’有千万种,各有优缺点,你们说对不对!”说着,我拍了拍小强的肩。我的话赢得了一片掌声,小强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活动结束后,我专门找小强一起分析他自身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鼓励他改掉缺点,同时安排班里几名学生与小强组成互帮小组,小强渐渐改正了自身的缺点。
问题:
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我”的教育行为。(14分)
作文
一天,富有的父亲带看儿子从城里去乡下旅行,想让他见识一下穷人是怎样生活的。在农场一户最穷的人家里,他们度过了一天一夜。旅行结束后,父亲问儿子: “旅行怎样?”“好极了!”“这回你应该知道穷人是什么样了吧?”儿子回答:“是的,我知道了。”“你能描述一下富人和穷人的区别吗?”
儿子想了想说:“我们家里只有一条狗,可是他们家里却有4条狗;咱家仅有一个水池通向花坛中央,可他们竟有一条望不到边的小河;夜里我们的花园里只能看 见几盏灯,可他们的花园上面却有千万颗星星;还有,我们院子里只能停几辆小汽车,可他们院子里却能容得下几百头奶牛。”儿子说完,父亲哑口无言。接着儿子 又说:“等我长大了,一定过上和他们一样富裕的生活。”
孩子心中富有和成人心中的富有是不同的,正像孩子心中的快乐和成人心中的快乐不同。
自选角度,进行作文,文体不限,800字左右。(50分)
材料:
世界各国文化都包含无形和有形两个层面,这二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称为“道”和“艺”。各种具体的学问,可称为“艺”;万物共通的道理,可称为“道”。
在中国文化中,“道”和“艺”之间是统一不可分的关系,并着重强调“由艺臻道,以道统艺”,“求道”被作为一切“艺”的根本指归。
“道”的概念在中国文化中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中国传统文化被称为“道文化”也不为过,它以传道、明道、行道为指归,以求道、悟道、振道为 根本,以载道为内涵,以达道为究竟。儒家将其表述为“下学可以言传,上达必有心悟”,下学“人伦日用”,上达“天道性命”,就是说要从具体的“艺”上升到 “道”,用“道”来指导“艺”。
“艺”的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丰富。孔子在《礼记》中多次提到要以“六艺”来教育青少年。“六艺” 即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指各种礼仪规范、唱歌、跳舞等,属于文艺范畴;射御包括射箭、骑马等体育运动,属于武艺范畴;书数指书法、算数、天文地理 等知识,属于技艺范畴。因此,“艺”包含文艺、武艺、技艺等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技能。朱熹《大学章句?序》中提到:“人生八岁……皆入小学,而教 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可见,古人从小就要学习诸多“艺” 层面的知识,这对于提高个人修养非常重要。举例来说,武艺中的“射”在古代是相当被重视的活动,因为它不仅是简单的体育运动,通过这项活动还可以培养心 性:射箭时必须身体端正,精力集中,心无旁骛,若射不中也当反躬自问,而非怨天尤人。古人通过简单的“射”提炼出了丰富的“道”的内涵。
古代多数老百姓不识字,却懂得做人的道理,他们的观念就是从说唱、戏曲中学得的。传统戏曲作为一种“高台教化”,其中的正邪虽然过于脸谱化,但恰恰是这 些让人们懂得了善恶之分。艺术的呈现和发展,一定要遵从“由艺臻道,以道统艺”的传统精神,努力恢复艺术陶冶性情、净化人心、提升人生、和谐社会的本来功 能,不要让艺术异化为拼比技巧、追逐名利、刺激感官、煽动人欲、腐蚀心灵、污染社会的玩物。
天地万物,道通为一。《中庸》中讲“道不远 人”,但是不是人人都能感受到“道”的存在。“道”类似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的“气”,它不是一种简单的物质、精神、能量,跟具体操作层面的气功没有关 系,而是一种无法用语言传达的精神力量。而各种门类的“艺”都是可见、可听、可感的,必须通过视、闻、摸,去体会内部所包含的道理,通过外在的形象,达到 对其内在理念、观点的体悟与认同,得到更高层次的智慧。
中国古典文化及其注重对“道”的领悟和把握,将这种更高层次的智慧视为文化之魂魄。我们可以从提倡、宣扬古典文化中门类丰富的“艺”入手,进而理解并体会更高层次的“道”,以达到恢复、增进、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中的道与艺》)
问题:
(1)【题干】文章认为中国文化中的“道”与“艺”分别有何特点?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4分)
材料
运动会结束后,小华在周记中写下了周记的感受:
这一次学校秋季运动会非比寻常,因为有一个特殊的项目,那就是班级的律操比赛。我们班余老师是一位比较要强的老师,听同学们讲,每次比赛,她都力争好成绩。
大家熟悉的班级律操对我这个刚转来的新手来说。可以说是难上加难。有班干部向余老师建议,不让我参加比赛。我本想余老师会同意,反正学校并没有要求必须 全班参加,再说我刚刚转来。但是余老师没有同意,在班上说:“咱们是一个团队,是一个整体,班上一个同学都不能少!”我感觉余老师用鼓励的眼光看着我。
眼见比赛日益临近,我很是着急,看得出与我们一同训练的余老师也很着急,余老师找到我,一边鼓励我一定行,一边亲自手把手教我律操的每一个动作。
余老师腰不好,我看到余老师每次讲解示范动作弯腰时,总咬着牙,我更是认真的操练。在余老师的帮助下,我终于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会了班级的律操。
问题:评析余老师的教育行为(14分)
材料:
新转来的小强是有名的调皮生,同年级别的班主任都不愿意接收他,而张老师二话没说就同意他转到自己班级里。
开学时,张老师在班会上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欢迎仪式,说道:“有一位活波热情的新成员—小强,加入我们这个大家庭....”随后,张老师有到小强家里进行了家访。
一开始,小强有所改变,上课捣乱情况几乎看不见了,特别是在张老师的数学课上表现尤为突出:准守纪律,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可好景不长。一段时间后,又有其他科任老师说小强上课捣乱。
老师把小强叫到办公室,结合刚学习的内容,对他说:“小强,老师发现你的数学很棒哦,我这里有几道数学题,想试试吗?”“3乘0等于?”“0!”小强回答得干脆利落。“10乘50,再乘0?”“0!”…… 小强回答一次比一次声小,“老师,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这时,张老师说:“刚才做的题目里,有哪些数相乘可以得到一个更大的数,可是 因为0的存在,它的最终结果却都是0.你愿意做这个0吗?”“老师。我不愿意当这个0!”小强急促地说,一改刚开始无所谓的态度,“每个同学都应该为班级 增光夺彩,做一个有益的“数”。你说对吗?”小强点点头......
在随后一段时间里,张老师特别注意观察小强,还根据小强的优势,让其担任了数学课代表。同时,他还经常向其他科任老师了解情况。大家都反映小强的课堂表现中,看到了可喜的变化。
问题:
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张老师的教育行为(14分)
当年济南老火车站被拆,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长久的痛,这一建于100多年前的哥特式老建筑,被誉为“20世纪初世界上优秀的交通建筑,是当时中国可与欧洲著名火车站相媲美的建筑作品”。最近,当地媒体就复建展开新一轮调查投票,想弥补当年的遗憾
综合上述材料所引发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文。
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角度自选。
立意自定。标题自拟。
材料:
中 华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能够代表中华文化的符号数量众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定非汉字莫属,这不仅因为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更是因为汉字奉身就是 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她产生的那一刻起,汉字就担负起承载中华文化的重任。几千年来与中华文化相伴而行,尽管饱经沧桑,却能同舟共济,共同谱写 中华文明的不朽篇章。
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她与所记录的汉语的高度适切性。
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曾评价说:“中国不废除自己特殊的文字而采用我们的拼音文字。并非出于任何愚和的保守性。中国的文字和中国的语言情形非常适合,所以它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特别先秦两汉更是如此,汉字一字一个音节的特点,正与汉语词汇的这种特点相适应,从而形成了字词之问清晰的对应关系,虽然汉语词汇后来逐渐走上了复音化道路,色这种字词对应关系仍是整个汉语词汇系统的根基。
其 次,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古以来方言分歧就极为复杂。早在《论语》中就已出现“”一词。指的就是当时的“普通话”。如采用直接记录语音的拼音文字, 必将导致不同方言区文字的分裂,并最终导致文化分裂,而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并不具备精确的表音功能,这正好弥补了拼音文字的弊端,可以在不同方言 区之间起到统一的交际作用。文字的统一,有利于维护文化的统一,进而维护国家的统一。
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它的自身系统的不断调适和完善。
一 种文字能否长期充当全民的交际工具,关键在于这种文字能否有效满足社会和语言发展的需求。语言中词汇越来越丰富,这就要求文字一定要具有能产机制,文字的 字符数量能随之增加。社会发展中需要记录的事物日渐繁多。这就要求文字越来月方便书写,以有效提高记事速度,汉字发展的总体方向,恰恰满足了这两方面的重 要需求。
较早产生的汉字多为象形字,个性化很强,数量也相当有限。尽管人们后来摸索出用两个或几个象形字组合造字的会意方法。也仍然无法满 足将日渐丰富的需求。如果解决不了能产性的问题,汉子很可能像其他几大古文学一样,转而走向拼音文字的道路.但充满智慧的中国先民们,在早期朴素辩证哲学 的启发下,运用“一阴一阳之道理”的思想理念,将一元化的象形方法转化为二元化的形声机制,产生更了有形符和声符组合而成的形声字,这种音义结合的构形方 式,因其很大的优越性、区别性、能产性和系统性较广泛使用,也使汉字的长期生存成为可能。
在书写方面,汉字由早期的整体象形性,到小篆的完 全线条化,再到隶的彻底笔,一直朝着方便书写的方向进行系统性调整,有效满足了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特别是计算机问世以来,汉字又通过码和音码等多重手段, 很好解决了电脑输入和呈现的冋题。粉碎了“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的预言。
(编自王立车《汉字:中华文化的独特符号》
问题